聚焦剑桥 05 | 剑桥大学冯帆博士:从古代折纸展开的未来科 技
折纸艺术起源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发展于日本,传至欧美,普及世界。一千五百多年以来,现代折纸艺术已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境界。一张再普通不过的纸,可以被折出许多复杂而栩栩如生的精美艺术品。或许许多人小时候也都折过很多有趣的小玩物,但人们却很少去思考折纸在艺术审美和娱乐价值以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意义。近年来,折纸从手工艺术进入全新的研究领域,其背后蕴藏的数学运算和空间几何原理在不断被发掘,并且与物理、结构、材料等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逐步应用于生物医药、土木工程、航空航天等诸多前沿科技领域。折纸是通过设计平面材料的折痕并通过折叠来获得提前构想的复杂的三维结构,而最终形成的结构和其物理性能也主要取决于其折叠方法。因此对折痕设计和折叠轨迹的系统化理论研究对于实现折纸结构的可编程设计与精准调控至关重要。
聚焦剑桥 06 | 剑桥大学冯家乐博士:光子与电子的一场交错
半导体在现代信息科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有机半导体结合了传统半导体的电子性能优势和有机材料在化学和力学性能上的优势。因此,可以通过化学合成改变分子结构来调整有机半导体的电子特性。未来有机半导体产业的开发还有巨大的潜力。因此,需要科研工作者们对光子与有机半导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激子在有机半导体中的产生,传输,收集等物理过程有进一步的认识。冯博士读博期间研究了固态作用对有机半导体中三重态激子的影响,包括激子的扩散过程,分子与周围环境的静电相互作用,分子构象与光物理性质之间的联系以及重原子效应对三重态激子的影响。这些知识可以在微观尺度上对其进行控制来提高能量转换效率,有助于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和应用。
聚焦剑桥 08 | 剑桥大学朱濛博士:早期胚胎发育-上帝之手还是生命的奇迹?
众所周知,人类等哺乳动物的生命起始于精卵结合所形成的一个受精卵,在经历复杂的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之后诞生出庞大而复杂的生命个体。胚胎的发育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逆熵的过程。受精之后,原本没有基因表达的染色体被激发并整体被精准调控,细胞逐渐分化成具有各类单一功能的细胞类型并各司其职,最终形成了不同的人体组织、系统和器官。然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发现以来其背后的机理一直是发育生物学领域的一大谜团。整个过程如同交响乐一般复杂却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仿佛有一只上帝之手在暗处有序的驱动着这一切。但是现在这谜团逐渐有了答案。朱濛博士怀揣着对早期胚胎发育极大的热忱,在领域里深耕数年。她创新性的跳出了传统生物学研究方法,采用定量的细胞成像手段并结合生物物理建模,首次系统地揭示了早期胚胎发育中细胞极性化过程背后的发生原理。她所发现的调控细胞极性化的细胞因子,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为治疗不孕不育症,其他胎儿发育异常疾病以及人体再生科学领域建立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信息,欢迎和我们联系 camchina.innovation@gmail.com